- 网页设计
- 整站网页设计
- 网站模板设计
- 网站开发
- 综合门户网开发
- 企业网站开发
- 电子商务网站开发
- 资讯网站开发
- 团购网站开发
- 手机网站开发
- 宣传展示网站
- 网站功能开发
- 网站特效制作
- 应用软件开发
- 手机应用软件
- 计算机应用软件
- 软件美工
- 程序修改
- 仿网站开发
- 脚本插件
- 软件测试
- 网站改版
- 企业办公系统
- 软件汉化
- 软件界面皮肤
- 企业办公系统界面
- 应用移植
- Android开发
- IOS开发
- 应用汉化
- 安卓系统定制
- 网店装修
汉声正版 萬古江河 收藏 漢聲
萬古江河
◎基本資料
初版日期:2006年1月
尺寸:21.5長 x 17寬 x 3.5高cm
重量:720g
頁數:480頁
ISBN22
內容介紹
《萬古江河》是許倬雲畢生智慧的結晶,也是他對中國文化發展問題的創新詮釋!
本書以江河流域的擴大比喻文化的進展,從中國文化發軔的地理空間開始談起,論及史前時期中國文化的多發展與分合,然後再細述中國文化在不斷的衝突與融合中,一步步擴大進入世界體系的歷程。最後,全書以中國文化面對近代西方資本主義帝國壓力下的「百年蹣跚」為結束。
《萬古江河》近27萬言,涉及的內容極為豐富,有民俗生活、思想信仰、文學藝術、經濟社會的演變、科學技術的發展、文化的交流互動等,字裡行間既有高空鳥瞰式的宏觀洞見,又有具體日常生活的細微描寫。更重要的是,本書不但擺脫了中國文化本位主義,也著重於庶民觀點及大區域文化的比較研究,每每以全球文化的高視點,來詮釋多且複雜的中國文化發展歷程。其視野之開闊、思路之寬廣,實為相關著作中所僅見。
許倬雲耗時三年完成的這部大著作,雖是以精深學術為底子,但作者的文字風格極為暢達,也不直接引用史料原文,因此本書已跨越了歷史專業讀者群的範圍,非常適合一般讀者閱讀。作者在書中闡釋了上百個一般讀者想知道,但又不曉得到哪裡去問的文化議題,例如:台灣為什麼晚至近代才出現在中國歷史上、中古的老百姓吃些什麼、《金瓶梅》為什麼是有反叛精神的創作、長江文化和黃河文化有何差異、孔子的「仁」到底是什麼意思、中國為什麼沒有出現代西方的工業化……等。一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言:「今日的讀者不同於舊時,在這平民的時代,大率受過高中教育以上者,都可能對歷史有興趣。」──而本書,即是為這一代中國人所撰寫的歷史。
作者介紹
把嚴謹、精深的學術內容,能闡釋的舉重若輕,又能敘述的深入淺出,非大學者不能為。許倬雲這位國際著名歷史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就是這樣一位學貫中西歷史、識跨不同學科的大學者。許倬雲1930年出生於江蘇無錫。他自1962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後,先後執教于臺灣大學、美國匹茨堡大學,其間多次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美國夏威夷大學、美國杜克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的講座教授,1986年,他榮任為美國人文學社榮譽會士。許倬雲著述等身,不但在中國文化史、社會史和中國上古史等領域有精深造詣,同時也嫻熟西方歷史,更善於運用社會科學的理論和方法治史,著有《求古編》、《Ancient China in Transition 》、《漢代農業》、《西周史》、《中國古代社會史論》等近四十部專書。
設計概念
1.封面的古黃河圖,呼應作者的主軸概念
《萬古江河》的封面特別選用清初佚名的「黃河圖」,並以此圖將全書包覆起來,其意義在具體展現本書作者貫穿全書的主軸概念──以大江大河比喻中國文化發展的多變歷程。同時,封面頁刻意停格在黃河入海之處,正是為了呼應作者在「序」和「後言」中所提,中國文化在當今全球化過程中的處境與方向。
2.絹絲長卷的質感,象徵中國文化的內蘊多采
本書封面的材質及印刷,除了要求印色精準之外,還特別做出有如絹絲畫般的光澤,甚至會隨著光線折射出不同的色彩。如此做法,一方面當然是為了呈現這幅黃河圖原本絹絲長卷的質感,但更重要的目的,是為了表現作者所言的中國文化特質──豐富多變、光采內蘊。
3.特殊的書名字體及特文斷句,反映中國文化整體樣貌
《萬古江河》封面上的書名使用了極粗的黑體字,再配上以河流為主的柔性底圖,一者方正剛硬、一者彎曲柔軟,正好反映出中國文化特色:剛柔並存、兼容並蓄。此外,從封底延伸至書背的特文,參差的斷行排列方式,象徵主流文化之外許許多多無法開展、中途截斷的次要文化。
4.序言及目錄編排,貫徹本書文化如江河的概念
序言及目錄的編排刻意延續封面河流的意象,將文字分上下兩組排列,中間的空白處則形成河流狀。如此一來,讀者在閱讀本書時,可由具象的黃河封面開始,接續到序言的「文字河流」,再進入到內文文字──作者筆下的中國文化長河。如此設計,最能貫徹作者用河流比喻中國文化發展的概念。
5.平裝裝訂,讓讀者閱讀中體會文化「發展」
《萬古江河》未採用精裝或軟精裝,而選用了平裝裝訂。一本平裝書,讀者只要一頁一頁讀完一遍,其變舊、磨損的程度要超過精裝書。那《萬古江河》為何選用平裝?其背後的概念是試圖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同時也經歷或「見證」文化發展歷程:書籍從嶄新的絃麗與光采漸漸趨向陳舊與磨損,其過程一如世界任何地區、任何文化的發展一樣,都是由興而衰、由起而落,從光采絢麗走向平淡無奇。換言之,讀者讀平裝本的《萬古江河》時,書籍本身的變化,恰可與書中中國文化從「東亞天下的中心」到「百年蹣跚」的發展過程互為印證。
目錄
自序
第一章 古代以前:中國地區考古略說
.第1節 孕育出中國文化的自然地理
.第2節 舊石器時代的人類活動第
.3節 農業與聚落
.第4節 新石器文化的區系類型及聚合過程
.第5節 古代傳說與族群分合
.第6節 複雜社會的出現
.第7節 中國古代文化與兩河古代文化發展的比較
第二章 中國文化的黎明(公前16世紀~公前3世紀)
.第1節 進入青銅時代
.第2節 古代文化核心的商文化
.第3節 華夏文明體系──西周封建與「三代」觀念
.第4節 中國秩序的發展與重組——地方文化與融合
.第5節 中國思想體系的核心成形──孔子學說及諸子百家的辯證發展
.第6節 南方的興起——長江流域的發展及其與中原的融合
.第7節 編戶齊民:國家組織與人民生活
.第8節 生活資源與生活方式
.第9節 中國古代文化發展的特色
第三章 中國的中國(公前3世紀~公2世紀)
.第1節 普世國家體制
.第2節 精耕農業與市場網絡
.第3節 中國文化體系的整合
.第4節 民間的信仰
.第5節 北疆游牧文化與中國文化的接觸
.第6節 走向南方
.第7節 佛教傳入中國與道教的形成
.第8節 秦漢中國人的日常生活
.第9節 秦漢帝國與羅馬帝國的比較
第四章 東亞的中國(公2世紀~公10世紀)
.第1節 秦漢帝國的崩解
.第2節 中國與周邊民族
.第3節 佛教的影響
.第4節 文學與藝術
.第5節 天文、數學與醫藥
.第6節 中古的衣食住行
.第7節 經濟型態的轉變
.第8節 民族關係
.第9節 中國對外關係
.第10節 唐帝國與伊斯蘭帝國的比較
第五章 亞洲多體系的中國(公10世紀~公15世紀)
.第1節 中古後期的中國與列國體制
.第2節 征服王朝與漢人世界
.第3節 東亞經濟圈的形成
.第4節 經濟與多網絡
.第5節 宋代以來的知識階層
.第6節 思想的多與整合
.第7節 近古科學與技術的發展
.第8節 近古中國人的日常生活
.第9節 近古中國與東亞轉型的特色
第六章 進入世界體系的中國 上篇(公15世紀~公17世紀)
.第1節 明代中國文化體系的僵化
.第2節 人口與生活資源
.第3節 大海波濤
.第4節 第一波西潮
.第5節 明代的工業
.第6節 明代的市場經濟
.第7節 南北經濟社會的差異
.第8節 明代思想的轉變
.第9節 明代中國與哈布斯堡王朝的西班牙
.第10節 台灣的歷史場合
第七章 進入世界體系的中國 下篇(公17世紀~公19世紀中葉)
.第1節 滿清帝國的性質
.第2節 台灣的開發
.第3節 清初民族與文化衝突問題
.第4節 清代學術風氣
.第5節 民間社會組織
.第6節 中國與西方國家的關係
.第7節 清代的商業活動
.第8節 中國與西方的文化接觸
.第9節 通俗文化
.第10節 當時的歐洲
第八章 百年蹣跚(公19世紀中葉~公20世紀中葉)
.第1節 內亂與外患
.第2節 中國近代經濟的改變
.第3節 教育制度的改變
.第4節 中國的武化現象
.第5節 都會文化的勃興
.第6節 時代思想與文化變遷
.第7節 中國近代革命與俄國革命的比較
.第8節 中國維新運動與日本明治維新的比較
.第9節 台灣百年的變化
後言
圖、表目錄
1. 中國文化地理分區示意圖
2. 舊石器時代重要遺址分布圖
3. 現代人類擴散路線圖
4. 新石器時代重要文化系統表
5. 新石器時代重要遺址分布圖
6. 粟作與稻作農業區域示意圖
7. 六大文化區系遺址位置圖
8. 新石器時代北方文化互動關係示意圖
9. 大地灣901號大屋遺址平面圖
10. 浙江餘杭出土玉銊上的「神人獸面紋」
11. 良渚文化重要遺址位置圖
12. 兩河流域重要遺址位置圖
13. 夏文化與早商文化範圍示意圖
14. 商文化範圍示意圖
15. 西周重要封國位置圖
16. 春秋時期列國形勢示意圖
17. 戰國時期列國形勢示意圖
18. 兩河與埃及地形圖
19. 秦疆域圖
20. 代田溝壟易位圖
21. 漢代交通路線及重要城市圖
22. 漢代中外交通路線圖
23. 南島語系地區圖
24. 佛教傳播路線圖
25. 西漢帝國與羅馬帝國勢力範圍示意圖
26. 五胡內徙路線示意圖
27. 唐代長安、洛陽坊里圖
28. 唐代十五道及重要商業城市圖
29. 燕雲十六州位置圖
30. 盛唐文化勢力範圍及亞洲形勢圖
31. 伊斯蘭帝國疆域圖(632-945年)
32. 南宋時期亞洲形勢圖
33. 中古後期海上絲道路線圖
34. 隋唐時期大運河圖
35. 北宋開封城平面圖
36. 明長城位置圖 秦漢長城及障塞位置圖
37. 鄭和下西洋路線圖
38. 十五/十六世紀大洋航道開拓圖
39. 明代「西洋」略圖
40. 明長城九鎮位置圖
41. 菲律普二世西班牙帝國疆域及大洋商業路線圖
42. 清初蒙古各部族位置示意圖
43. 清代前期國內移民方向示意圖
44. 清乾隆年間台灣番界圖
45. 清代民間社會起事範圍示意圖
46. 十六、十七世紀俄國東向擴張圖
47. 晉商經商路線圖 徽商經商路線圖
48. 十九世紀後半全球經濟體系圖
49. 十九世紀末列強在華勢力範圍示意圖
50. 抗日戰爭重要戰役、事變位置圖
51. 近代中國主要鐵路分布圖(1876-1937年)
52. 抗戰時期沿海工業內遷示意圖
53. 1936年專科以上學校分布圖
54. 1926年軍閥割據範圍示意圖
55. 1930年代中國的都市
-
最近销售:0 掌柜:tb194161358366¥234 元
-
最近销售:0 掌柜:d[s581923935]¥246 元
-
最近销售:0 掌柜:tb56681072874¥237 元
-
最近销售:0 掌柜:淘美工控¥209 元